(全文约6000字,读完需要20分钟)
3月20日,高瓴创始人兼CEO张磊在参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时表示,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向上,市场化的PE/VC机构大有可为。
张磊认为,在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投资机遇。高瓴资本已经在新能源技术、材料、工艺等“绿色新基建”领域,按照“碳中和”技术路线图,深入布局了光伏、新能源汽车和芯片等产业链上下游。
3月17日,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联合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碳中和科技与投资机遇研讨会”,并发布题为《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原文上万字。
高瓴资本迈向2060碳中和报告解读
1、中国承诺实现碳中和的挑战。
报告认为,中国承诺“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也开启了中国以“碳中和”目标驱动整个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全面向绿色转型的新时代。中国从碳达峰目标到碳中和目标之间只有大约30年的时间,因此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解读:
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发达国家更多。
中金研究认为,发达国家很可能率先实现碳中和,使得百年内历史累积的温室气体排放低于中国。中国不仅需要承担国际社会要求的减排责任,也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道义责任。
《报告》列出了主要挑战:我国能源需求尚未达峰,工业用能占比高;电力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转型难度大;交通、工业、建筑等部门脱碳技术仍待突破;地区与行业发展不平衡,公平性问题凸显。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将带来科技创新、能源和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相关产业和公司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个大的趋势,就可能开辟一系列新的高成长的业务领域,取得更好的长期收益,并有效规避低碳转型对传统高碳产业所带来的风险。
2、实现“碳中和”的八大重点领域的相关机会
《报告》重点梳理了实现“碳中和”的八大重点领域的相关机会,包括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领域。
如:电力领域的光伏发电中硅片和电池片技术提升、交通和工业领域的电气化、新材料领域的循环利用再生、建筑领域的节能改造、农业领域的化肥和畜禽养殖排放相关减排技术、负碳排放领域的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数字化领域的智慧生活方式与健康等。
解读: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快,能源需求大,电力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转型难度大。八大重点领域的提升转型,将带来投资机会。
1、电力。
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以水电为主,2019年其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17.4%,但目前我国主要的水电资源开发过半,受环保限制、资源开发难度影响,其水电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核电是除水电之外的清洁、稳定的电源,然而,核电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安全问题。
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增长,但供需存在空间错配问题,即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和需求负荷中心错配,推高发电的系统成本。
需要发展的产业:
光伏(分布式光伏、电池片技术、光伏材料、光热发电);
风电(陆上大功率风机、大尺寸叶片、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浮式风电技术);
需要发展的技术:智能电网、微网系统、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
2、交通。
目前,我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尚未达峰,商用车、民航等领域脱碳面临技术瓶颈。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提出,重型货车碳排放目前占我国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的40%~55%。但纯电技术的电池能量密度有限,限制了货车的续航里程。
氢燃料电池虽然从原理上在重型货车领域适应性更强,但目前以“灰氢”为主的制氢过程仍然有较高的碳排放,并且受到基础设施的制约。
需要的工具:电动车、低碳的铁路运输、共享出行;
需要的技术:氢能、生物燃料、海运和航空领域的低碳技术创新。
3、工业。
工业部门,特别是钢铁、水泥等行业,脱碳技术难度大。在生产环节,需要生产电气化。
钢铁行业需要发展废钢利用、电弧炉应用、氢能及生物能炼钢技术;
水泥行业需要发展生产石灰石熟料替代技术。
4、新材料。
新材料是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在碳中和过程中,下游石化行业将面临最强冲击,乃至颠覆性的冲击。
需要的技术:用循环利用再生技术、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将替代化石能源材料。
5、建筑。
建筑部门是碳排放最高的来源,节能改造势在必行。
需要进行的改造:热力管网改造、加强墙体隔热、改善采光、房顶绿植、零碳采暖、制冷系统。
需要的技术:零碳建筑、多能互补系统、建筑材料零碳化。
6、农业。
农业减排面临人均蛋白供应量需要继续上升、畜牧业要继续发展带来的阻力。传统农业惯性强,化肥工业脱碳难,新技术难以快速渗透。
需要的技术:人造肉、精准农业、基因编辑等有望迎来机会。
7、负碳排放。
负碳排放措施包括:低成本的碳汇、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直接空气碳捕集(DAC)。
8、信息技术与数字化领域
信息通讯技术本身的能耗和碳排放需要关注。另外,信息技术可以赋能其他行业助力碳中和。
如:智慧建筑、智慧能源、、、智慧制造等。
总结:
1、传统行业困难重重,需要顶层设计;新型能源前景一片光明,但需要资本助力。
2、电气化是碳中和的核心,电力的绿色转型是碳中和的基础,风、光发电潜力巨大,配套设施(储能、电网)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交通部门的电动车、锂电池、新燃料(氢、生物质燃料、液态氨)需要技术攻关;工业部门碳排放最高,实现碳中和的技术难度大;新材料将颠覆传统石化行业。
高瓴资本持仓的碳中和概念股
宁德时代。
2020年7月17日,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披露了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此次定增发行价161元/股,发行股份数量1.22亿股,募集资金总额197亿元。高瓴资本拿下一半份额,认购金额100亿元。
宁德时代是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公司的动力电池兼具高技术壁垒和成本竞争优势,公司在磷酸铁锂和三元钴锂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恩捷股份。
2020年9月2日晚间,锂电池隔膜龙头恩捷股份公布了50亿定增的获配名单,里面有高瓴资本旗下两家私募,天津礼仁投资和珠海赫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获配9亿元、6亿元。
恩捷股份是国内锂电池隔膜龙头。国内唯一一家全面进入海外动力电池供应链体系的湿法隔膜供应商。公司在湿法隔膜细分行业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目前是国内锂电池的隔膜核心供应商。
比亚迪股份(H股)。
2021年2月18日,媒体获悉,高瓴资本参与了此前比亚迪港股定增的配售。根据比亚迪和配售代理订立的配售协议,公司拟配售1.33亿股H股,每股股价225港元,合计融资约299.25亿港元。
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是绝对的龙头。公司是全产业链布局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也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优质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公司。公司一直保持着超高速的产品迭代能力,拥有极高的技术壁垒。
通威股份。
2020年12月9日,通威公告近60亿元定增大单的配售结果,高瓴资本旗下的中国价值基金认购约5亿元。
通威股份,国内光伏多晶硅和电池环节龙头公司。公司在光伏产业链硅料及电池片两个环节均拥有最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两个细分行业本身集中度低和发展空间大,因此未来公司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隆基股份。
2020年12月20日,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一致行动人、持股5%以上股东李春安与高瓴资本签署转让协议,李春安拟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向高瓴资本转让其持有公司共计2.26亿股份,占公司总股本6%,交易额达158.41亿元。
隆基股份是全球光伏产业链的龙头。公司目前在全面推进“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战略。公司在光伏行业具有规模、成本和技术优势,在光伏产业上下游具有主导地位,议价能力强,将会持续降低成本,而且海外市场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预计,公司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信义能源。
2020年9月14日,信义能源发布公告称,信义能源计划配售3.58亿股,每股2.5港元,其中,私募基金高瓴资本认购2.33亿股。
信义能源,母公司信义光能是全球光伏玻璃龙头,公司定位光伏电站拥有人和运营商。
海螺水泥。
2019年10月,海螺水泥近期公布了2019年三季度业绩公告,根据披露的股东名单,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持有海螺水泥3732万股,占总股本0.7%。按40元每股的价格计算,建仓市值约15亿人民币左右。
海螺水泥是国内水泥行业的翘楚,有水泥中的茅台之称。
张磊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在春分时节,与大家一起探讨推动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议题。
今天,全球正处于从高碳向低碳及净零碳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推动后疫情时代经济“绿色复苏”的同时,促成包括能源、制造、科技、消费等众多行业的价值链重构,推动更高质量、更加公平,以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将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长期共同课题。
在这个方向上,市场化的PE/VC机构大有可为:一方面,通过不断探索最优的资源配置,追求环境、公平、社会等长期价值。另一方面,选择具有伟大格局观的同行者,一起通过持续创新,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
作为一家创新型产业投资机构,高瓴自成立伊始便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视为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阶段的投资周期中,我们都高度重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因素,将其作为必不可少的投资决策标准;同时,通过前瞻性的行业研究,持续加大对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布局。
我们一方面请专业机构进行高瓴自身的碳排查工作,计划推出“carbon credit”,从我做起,加快推进自身运营低碳化,实现我们自己的“碳中和”;另一方面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气候变化投资团队,推出专项绿色基金。同时高瓴自2020年致力推动气候变化等学术研究的平台建设,成立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并计划支持气候和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等。在推动绿色发展、践行“碳中和”理念方面,我们一直在路上。
前几天,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一起发布了《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我们发现,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发达国家更多。欧美发达国家从碳排放达峰到承诺的碳中和,所用时间多在40-60年之间,而中国则要用大约30年的时间内走完这一历程,因此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主要包括:
1、我国能源需求尚未达峰。2019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约为OECD国家的一半,人均用电量是OECD国家的60%。
2、工业用能占比高。中国的用电结构尤为特殊,工业用电占比达到67%,而OECD国家的工业、商业、居民用电分布较为均衡,占比分别为32%、31%、31%。
3、电力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转型难度大。根据中电联统计,2019年中国发电量中火电的占比高达72%,电力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以上,实现低碳转型乃至最终实现净零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
4、交通、工业、建筑等部门脱碳技术仍待突破;
5、地区与行业发展不平衡,公平性问题凸显,等等。
但是,我们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并且能带来多重效益。实际上,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一直积极主动承担着自己的责任。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而同期我国GDP增长超4倍。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因此,实现碳中和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领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机会,带来经济竞争力提升、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重效益。中国实现碳中和可能需要数百万亿级的投资和持续数十年的努力,这也将塑造更高质量的经济和就业、更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实现。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在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领域,正在不断涌现一些新的绿色技术和模式,孕育着重要投资机遇。
当绿色转型成为明天最大的确定性,将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领域,绿色股权(PE/VC)投资正当其时。我们作为VC/PE机构来讲,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参与。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伙伴一起加入到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历史事业中来。
牛年春节前,我们还向高瓴投资的企业伙伴发出了业内首份“碳中和倡议书”。对企业来说,低碳转型是打破发展惯性、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更是主动作为、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机遇。因此,推进“碳中和”既是企业应对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将奠定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优势。我们希望高瓴投资支持的企业拥抱变化,率先行动起来,着手推进自身的“碳中和”规划,化挑战为先机,视转型为机遇,通过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加速推进运营环节的低碳转型。
倡议书发出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企业的积极反馈。之前我们说,“碳中和”将“倒逼”企业的低碳转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主动作为,去抓住“碳中和”这一历史机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充分绽放,很可能成为中国低碳转型的加速器。
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坚信,对低碳转型来说,其终极解决方案必然来自持续的科技创新。高瓴正是希望,通过我们长期资金对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创新投资机构参与和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形成创新聚合效应。
在新能源技术、材料、工艺等“绿色新基建”领域,高瓴按照“碳中和”技术路线图,深入布局了光伏、新能源汽车和芯片等产业链上下游。秉持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通过支持绿色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我们希望成为推动产业生态整体繁荣的重要参与者。
当然,在新兴产业的增量创新之外,我们庞大传统产业的存量变革是经济社会整体低碳转型的基础,也更具现实的紧迫性。一直以来,高瓴在投资实践上坚持“哑铃理论”,努力成为科技企业与实体行业之间的融合创新媒介,在帮助前沿技术企业寻找落地场景的同时,促进实体行业的转型升级。
比如,像农业这样的行业,长期以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忽视乃至遗忘它。但事实上,数字化、智能化可以迅速为其注入巨大活力,让这个很多人以为经年不变的行业爆发出生机。我们投资的一家农业科技公司,通过研发、制造、推广先进的无人化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数字化作业、精细管理。到去年年底,他们的智慧农业产品和技术已累计服务了近千万农户、7.8亿亩次农田,遍布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在提高农民生产价值、提升农业行业效率的同时,推动了农业的“低碳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企业样本。
总之,绿色发展一定是普惠而有温度的,是让更多的人拥有获得感、成长感和幸福感,而低碳转型也一定是投资价值、产业价值、员工价值、社会价值的共赢。在这条持续创新的路上,我们期待与更多的同行者一起“Do Good, Do Well”,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谢谢大家!
原创文章,作者:创业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789.com/news/1416.html